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跑步的書,這是村上春樹透過書寫他跑步的過程,所描繪出來的一部分自己的人生。
在拿起這本書之前,心裡其實有些既期待又怕受傷害。因為之前曾拜讀過村上春樹的《挪威的森林》後,發現自己實在是無法融入劇情,思考過後,自認為是無法了解作者的故事性,也無法了解角色的心理世界。這可能和不夠了解日本有關。不過雖然看不懂村上春樹的小說,卻在其中看見作者對於人生的巧妙譬喻描寫非常驚艷。可能因為這樣,所以在我閱讀這本散文集時,非常愛不釋手。雖然當時說不出為什麼。現在回想,或許因為自己也是一位愛運動的人,所以憑藉他的文筆也看見了一部分自己的心情,有種被了解真好的感覺。他對人生的深刻描述,每讀一遍都仍有不同的體會。
在這本書中,村上春樹藉由跑步來訴說了許多他喜愛的事物。就好像利用「跑步」這東西當做一個樹幹,將關於創作、自己的個性還有對人生的態度通通依附於其上,開枝散葉。
感受最深的是關於創作的部分,村上春樹說最重要的是才能,之後是專注力,再來是持續力。專注力和持續力是可以透過後天養成,訓練自己提升的。不斷地磨練專注力和持續力,也能一定的去支持才能的不足。當然會有想偷懶的時候,於是他說:『日常的跑步對我來說,就像生命線一樣的東西,不能因為忙就省略,或停跑。如果因為忙就停,一定會變成終身都沒法跑了。因為繼續跑的理由很少,停跑的理由則有一卡車那麼多,我們能做的,只有把那「很少的理由」一一珍惜地繼續磨亮。一找到機會,就勤快而周到地繼續磨。』很久以前看到這句話只是很有感覺,現在再看了一次這句話,我會不斷問自己,你那「很少的理由」是什麼呢?如果真的值得繼續下去,就找出它,“無論如何”都不能放棄它。
因為跑步,所以有現在的村上春樹。而村上春樹寫跑步,所以讓我稍微懂了他一些。這本書讓我看見一個奮力不懈、堅持到有點固執的作家,也教會我由另一個視角去寫我自己。在《村上春樹雜文集》中,村上春樹另外用了「炸牡蠣理論」來說自己,他說:您藉著寫炸牡蠣之間,就會自動表現出您和炸牡蠣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距離感。那,追根究柢說來,也就是在寫關於您自己了。似乎「我」這種東西實在太過抽象,所以必須要透過某樣東西才能照映出他的實體。當然不必要是跑步,也不必非是炸牡蠣不可,甚至不一定要是你賴以維生的技能,而是某樣自己真心喜歡的事物。跑步之於村上春樹,猶如羽球之於我。我藉由打羽球也認識了很多朋友,畢業之後,也藉由羽球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競爭心。所以我會繼續珍惜可以打球的日子,好好看清我和羽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距離感。
另外我也會繼續去書寫,和整理自己,鍛鍊自己的專注力和持續力。村上春樹說,寫出來的東西能不能達到自己所設定的基準,比什麼都重要,而且是無法找藉口的事情,對別人或許可以想辦法適度說服,但對自己的內心卻絲毫也無法矇混。在這層意義上,寫小說和跑馬拉松很類似。基本上,對創作者來說,動機是確實在自己心中安靜存在的東西,不應該向外部求取什麼形式或基準。我想,就是還沒達到基準,才更要繼續寫,繼續改進,就像還沒練成人魚線,你更要努力練一樣。當你達到了基準,就會有更高的水準在等著你挑戰(不過我不知道人魚線之後還有什麼)。路還很長遠就如彭明輝 教授說的,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。好好持續下去,至少可以達到某個自己的高度,形成自己的風格吧!我是這樣想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