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

《關於跑步,我說的其實是……》—看村上春樹說自己

更多有關 關於跑步,我說的其實是…… 的事情

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跑步的書,這是村上春樹透過書寫他跑步的過程,所描繪出來的一部分自己的人生。


在拿起這本書之前,心裡其實有些既期待又怕受傷害。因為之前曾拜讀過村上春樹的《挪威的森林》後,發現自己實在是無法融入劇情,思考過後,自認為是無法了解作者的故事性,也無法了解角色的心理世界。這可能和不夠了解日本有關。不過雖然看不懂村上春樹的小說,卻在其中看見作者對於人生的巧妙譬喻描寫非常驚艷。可能因為這樣,所以在我閱讀這本散文集時,非常愛不釋手。雖然當時說不出為什麼。現在回想,或許因為自己也是一位愛運動的人,所以憑藉他的文筆也看見了一部分自己的心情,有種被了解真好的感覺。他對人生的深刻描述,每讀一遍都仍有不同的體會。

在這本書中,村上春樹藉由跑步來訴說了許多他喜愛的事物。就好像利用「跑步」這東西當做一個樹幹,將關於創作、自己的個性還有對人生的態度通通依附於其上,開枝散葉。

感受最深的是關於創作的部分,村上春樹說最重要的是才能,之後是專注力,再來是持續力。專注力和持續力是可以透過後天養成,訓練自己提升的。不斷地磨練專注力和持續力,也能一定的去支持才能的不足。當然會有想偷懶的時候,於是他說:『日常的跑步對我來說,就像生命線一樣的東西,不能因為忙就省略,或停跑。如果因為忙就停,一定會變成終身都沒法跑了。因為繼續跑的理由很少,停跑的理由則有一卡車那麼多,我們能做的,只有把那「很少的理由」一一珍惜地繼續磨亮。一找到機會,就勤快而周到地繼續磨。』很久以前看到這句話只是很有感覺,現在再看了一次這句話,我會不斷問自己,你那「很少的理由」是什麼呢?如果真的值得繼續下去,就找出它,“無論如何”都不能放棄它。


因為跑步,所以有現在的村上春樹。而村上春樹寫跑步,所以讓我稍微懂了他一些。這本書讓我看見一個奮力不懈、堅持到有點固執的作家,也教會我由另一個視角去寫我自己。在《村上春樹雜文集》中,村上春樹另外用了「炸牡蠣理論」來說自己,他說:您藉著寫炸牡蠣之間,就會自動表現出您和炸牡蠣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距離感。那,追根究柢說來,也就是在寫關於您自己了。似乎「我」這種東西實在太過抽象,所以必須要透過某樣東西才能照映出他的實體。當然不必要是跑步,也不必非是炸牡蠣不可,甚至不一定要是你賴以維生的技能,而是某樣自己真心喜歡的事物。跑步之於村上春樹,猶如羽球之於我。我藉由打羽球也認識了很多朋友,畢業之後,也藉由羽球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競爭心。所以我會繼續珍惜可以打球的日子,好好看清我和羽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距離感。

另外我也會繼續去書寫,和整理自己,鍛鍊自己的專注力和持續力。村上春樹說,寫出來的東西能不能達到自己所設定的基準,比什麼都重要,而且是無法找藉口的事情,對別人或許可以想辦法適度說服,但對自己的內心卻絲毫也無法矇混。在這層意義上,寫小說和跑馬拉松很類似。基本上,對創作者來說,動機是確實在自己心中安靜存在的東西,不應該向外部求取什麼形式或基準。我想,就是還沒達到基準,才更要繼續寫,繼續改進,就像還沒練成人魚線,你更要努力練一樣。當你達到了基準,就會有更高的水準在等著你挑戰(不過我不知道人魚線之後還有什麼)。路還很長遠就如彭明輝教授說的,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。好好持續下去,至少可以達到某個自己的高度,形成自己的風格吧!我是這樣想的。

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

《並不很久很久以前》--幾米黑白插畫集



這本書是幾米集結了二O O O到二O O二年左右為報紙文學副刊畫的插圖,裡面也有幾米談了一些關於創作的努力和理念。書裡都是黑白的圖畫,我認為黑白畫非常能襯托出幾米的風格,所以馬上就去買一本回來翻閱收藏,因為以後應該不會再有幾米的黑白插畫集了。


第一次接觸到幾米的作品是《向左走‧向右走》,開始喜愛和收藏幾米的作品卻是在讀過《又寂寞又美好》這本書之後。幾米的繪本大部分都是給成人看的。他的故事裡,主人翁大部分都深陷在某種困境之中,畫中總是透出淡淡的哀愁和某種孤獨,但在許多時候,卻在困境之中看見美麗的風景。

《並不很久很久以前》的畫裡都透出一種幾米式的淡淡哀愁,一種沉思的表情,即使畫中的人物在微笑。不知道為何我會喜歡這樣的作品,也許我只是附庸風雅,為賦新辭強說愁,也許就只是喜歡。喜歡幾米的圖畫還有一個原因,那就是所有的人物的情緒都不會太超過。不論你是哭笑怒罵心碎恐懼,都還是被凍結在屬於你情緒的那一頁裡,嘎然而止,永遠不會濫情,不會像是電視戲劇那般,非哭到斷腸不可。

幾米的文字如詩,也像他的圖畫一樣,淡淡的卻很深刻。記得他在《幾米故事的開始》中有提到,他總是看著圖畫,用錄音的方式講故事。關於他的文字作品我最喜歡的是《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》

缺口
所有的悲傷,總會留下一絲歡樂的線索。
所有的遺憾,總會留下一處完美的角落。
我在冰封的深海,找尋希望的缺口,
卻在午夜驚醒時,驀然瞥見絕美的月光。--《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》

《並不很久很久以前》中的文字則比較偏向於談幾米關於創作和插畫的故事,雖像老生常談,但也很棒。像幾米就說他超喜歡畫畫的:

我超喜歡畫畫的,所以犧牲很多事也不覺得可惜。
我超喜歡畫畫的,所以最多最棒的時間都留給畫畫。
我超喜歡畫畫的,所以才不會被創作的痛苦和沮喪給擊倒。

我想,任何有夢想和喜歡做某事的人,都可以拿來照樣照句,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呢!另外他還談到創作,他提到盧貝松導演說:創作劇本就像健身一樣。比方說每天固定練兩個小時,一開始一定痛苦萬分,看不到任何成果,全身痠痛。但持續一個月後慢慢感覺肌肉有了強度,身形出來了。兩個月後所有的成果變得美好,三個月後可能已經可以展示讓別人羨慕了。四個月後走在路上虎虎生風,驕傲得不得了,於是覺得應該慶祝一番,所以放三個月的長假大吃大玩。等假期回來後,一切也都毀了,必須又從可怕痛苦的起頭開始鍛鍊。盧貝松說他每天固定時間寫劇本,天天都得練身體,沒有放縱的長假。

不論是從文字還是圖畫之中,我都從幾米那裡得到了許多。有人不解我為什麼會喜歡幾米,他的許多作品是這麼的哀傷,甚至灰暗。但我認為,這樣子的幾米卻帶領我坐在絕望中,看見令人驚喜的美景。

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

《逛書架》與《逛逛書架》---小小書蟲的偷窺

更多有關 逛書架 的事情
更多有關 逛逛書架 的事情


這兩本書多多少少滿足了小小書蟲我ㄧ部分的好奇心。可惜的是這兩本書皆已絕版,因此我在無法將它們帶回家,在家裡慢慢的逛各大書蟲的書架;只有趁著在南台科技大學圖書館唸書的空檔,來略窺一二。雖說閱讀是很私人的事情,但有機會看看各懷絕學的大書蟲們是如何挑選、淘汰和收藏書本,好讓我能有所參考效法,也是不錯偷窺機會。各大書蟲們不愧為是愛書人,看到書裡圖片的書海浩瀚,實在是很想在去多買個幾打書!(大誤) 在這裡挑選了幾位較為喜愛,和較不欣賞的愛書人收藏方式和大家分享。


喜愛


張大春——說書人的書架導遊

收藏約兩萬冊書,但整齊有管理。屋不言客,書不借人。可以說他的書本從來不借人的,而且這個規矩六親不認。可是他每年會選出幾百本書送人。或許我欣賞的是他所獨有規矩。雖然有點令人討厭,但朋友相信也能體諒,畢竟兩萬本書如果一亂,那必定有許多書本無法再見天日。

謝碧鶴——五感的饗宴

她清書俐落,而且是個行動派的愛書人。不僅僅是看過書就罷了,她還會堅持將實品做出來。而她清書俐落,之前關心過的主題,如建築、攝影和文學等大部分的書都被她所清掉了。只留下幾本特別的珍藏。目前她的書架上幾乎都是她所鑽研的飲食書本,和其他關心的主題書本。不知道為什麼,我ㄧ讀到介紹她的文章,就非常地喜愛這種閱讀方式。如此專注於一件事,專注到一定要親身去體驗品嚐,如她親自去茶農家裡學煮茶、烘茶;又能如此灑脫的放下以前的包袱,猶如知識皆已烙印在她的腦海中,書本什麼的皆為身外之物,即使曾所費不貲,卻都已無需掛懷。

馮光遠——眾樂樂的王國

我最喜歡他的一句話,他說『這世界充斥太多「有意義」的事情,能否讓人發笑其實更重要。』仔細思索,頗值得玩味。道理講來講去,所有“有意義”之事都成了陳腔濫調,那多無趣阿!讓我想起作者劉梓潔在《父後七日》後記裡的一段話:「我相信,悲傷的、失去的、瑣碎難耐的,只要把它說得好笑,也就寫得下去,看得下去。也許,有些東西,可以透過寫,被轉化,或療癒。」私以為是對“讓人發笑之事”最好的注解,也許會是我以後寫作的目標風格。馮光遠的藏書也是以玩樂、興趣來閱讀,卻能讀出專業素養。讓人不得不喜愛這種閱讀方式。

韓良露 × 波希米亞人的書房

對韓良露來說,只要是讀書,都是讀閒書;任何知識都可以是玩樂。她的閱讀藏書生冷不拘,文學、科普甚至是生硬的分析理論都能當閒書來閱讀。自以為我的閱讀方向也是無所不包型的,但仔細回想,其實很多生硬的理論的書,也都只讀一點,或是連看都沒看。看來程度還是差很遠。我對於韓良露的印象,是從研究所時我的老師拿了她的一篇文章來上課,說她的文章很好。因此對她留下深刻的印象,這次又讀到她的讀書藏書方式,也是非常喜愛,有機會應該去找些她的書和翻譯作品來讀讀。

較不欣賞


其中比較不欣賞洪禎國和陳蒼多兩位老師的堆書方式,其實也說不上不喜愛,畢竟書中所挑選的都是愛書人。可能心裡比較不喜歡就這樣把書堆在那裡的感覺吧。不過陳蒼多老師說的「承認自己就是喜歡買不愛看」倒是直接的說中許多書蟲的心坎裡去了。而洪禎國老師似乎是因為想要有自己的圖書館,才會累積了如此多的書本,每個月花三四萬在購書上,真的是很驚人。自己會不喜愛這種方式,或許也印證了自己並沒有想將自己的收藏蓋成圖書館吧。

有趣

另外我觀察到一件小小的事。若將書中所選的書蟲分為男人和女人的話,我發現男人在對於藏書較為感性,會因為欣賞書的外觀而蒐集,且較會將書本累積不丟。而女性反而較為理性,收藏書本較重實用,對於清理不要的書較為俐落。這只是自己覺得有趣的一個小發現,當然這可能和書中所取樣的人物有關,並不是所有的男女都是這樣分類。

想成為怎麼樣的人


看完愛書人的收藏方式後,希望自己能夠不囿限於書本,認清書只是一種承載知識的工具,而不是一個該貢在書架上的物品。既然是工具,就要善用,這才是對待它最好的辦法。不要讓書本成為閱讀的主人,而是自己才是書本的主人。
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,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。
我不再追悔我沒看過哪些書,而是要不斷精耕自己所擁有的知識。人的時間是一定的,不論如何神通廣大,也不可能樣樣精通。好好挑選所要的書,善用它們,吸收的越多越好;當心思轉往他處,則書本的功用也業已完成,這時則應該讓它所承載的知識去帶給其他人,或是經回收之後去承載其他的知識。不再執著於擁有書本,不論有無,都永遠是個愛書人。

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

《斷捨離》讀後感

更多有關 斷捨離 的事情

前言:

我住在一間小小的房間裡,裡面堆滿了雜物。從小我老媽就常常抱怨說你的房間就像是個豬窩一般,但我卻不想改變。因循著如此的生活習慣,我的生活週遭總是雜物很多,就連電腦也是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檔案,每次掃除之後也是很快就恢復散亂的原狀。某天夜裡,睡不著的我突然想徹底改變這一切。我起床刪掉了我電腦裡堆積著,又不會再動的垃圾檔案。就在這時候我想起了朋友提過的《斷捨離》這本書,於是就打鐵趁熱地馬上上網訂了這本書。

斷捨離:

《斷捨離》與其說是一本整理術的書,我卻認為應該將其分類為“生活哲學”還更加貼切。斷捨離在說的就是當下的自己與物品的對話,挑選適合留在現在的自己身邊的好東西。所謂的斷捨離就是瑜珈中的斷行、捨行與離行;斷行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,捨行就是捨棄多餘的物品。在不斷練習「斷」與「捨」,就會達到了離行─脫離對於物品的執著。

練習斷捨離的同時,其實也是在鍛鍊自己的選擇力,在看著房間裡都是自己親自“嚴選”而留下來的喜愛事物,心情也會跟著高興起來。在不斷汰換物品的過程,也會更加認識自己、提升自己,並珍惜陪伴自己的人、事、物。

後記:

在看著《斷捨離》的同時,我也一邊在收拾著我的房間。不斷的將以往堆積的雜物清理出來,並且盡快地送到它們能夠發揮用處的地方去。在整理的過程中,我才發現原來我這小小的房間竟然堆了如此多用不到的東西;不會聽的CD、錄音帶,衣櫥裡甚至還有已經不能穿的毛衣,數年沒穿過的衣服,不合尺寸的相簿。在整理過程的三天裡,前兩天還因為整理的太過興奮而睡不好,就好像迫不及待地想將過往不需留下的東西清掉。在丟得差不多時,我才發現自己的房間原來小歸小,卻還是能有舒適的空間,而心裡也隨著清掉房間裡的垃圾而變的開闊起來。當然,清理的過程也有一些東西會令我猶豫是否要送走,這時我都會打開《斷捨離》看看作者山下英子所寫的話:
  • 物品要使用才有價值
  • 物品在此刻需要它的地方才有用處
  • 物品要適得其所才顯美麗
看完這裡,我往往都能果斷的把雜物處理掉,並期望著它們都能到達最適合它們的地方。當然,我知道房間的乾淨並不是一次整理完就會自動保持這樣乾淨,而且人是很容易適應和放鬆的動物。因此我了解到唯有不斷地練習,當斷捨離化為生活的習慣,才能自然而然的保持著如此的平衡自在的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