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本書多多少少滿足了小小書蟲我ㄧ部分的好奇心。可惜的是這兩本書皆已絕版,因此我在無法將它們帶回家,在家裡慢慢的逛各大書蟲的書架;只有趁著在南台科技大學圖書館唸書的空檔,來略窺一二。雖說閱讀是很私人的事情,但有機會看看各懷絕學的大書蟲們是如何挑選、淘汰和收藏書本,好讓我能有所參考效法,也是不錯偷窺機會。各大書蟲們不愧為是愛書人,看到書裡圖片的書海浩瀚,實在是很想在去多買個幾打書!(大誤) 在這裡挑選了幾位較為喜愛,和較不欣賞的愛書人收藏方式和大家分享。
喜愛
張大春——說書人的書架導遊
收藏約兩萬冊書,但整齊有管理。屋不言客,書不借人。可以說他的書本從來不借人的,而且這個規矩六親不認。可是他每年會選出幾百本書送人。或許我欣賞的是他所獨有規矩。雖然有點令人討厭,但朋友相信也能體諒,畢竟兩萬本書如果一亂,那必定有許多書本無法再見天日。
謝碧鶴——五感的饗宴
她清書俐落,而且是個行動派的愛書人。不僅僅是看過書就罷了,她還會堅持將實品做出來。而她清書俐落,之前關心過的主題,如建築、攝影和文學等大部分的書都被她所清掉了。只留下幾本特別的珍藏。目前她的書架上幾乎都是她所鑽研的飲食書本,和其他關心的主題書本。不知道為什麼,我ㄧ讀到介紹她的文章,就非常地喜愛這種閱讀方式。如此專注於一件事,專注到一定要親身去體驗品嚐,如她親自去茶農家裡學煮茶、烘茶;又能如此灑脫的放下以前的包袱,猶如知識皆已烙印在她的腦海中,書本什麼的皆為身外之物,即使曾所費不貲,卻都已無需掛懷。
馮光遠——眾樂樂的王國
我最喜歡他的一句話,他說『這世界充斥太多「有意義」的事情,能否讓人發笑其實更重要。』仔細思索,頗值得玩味。道理講來講去,所有“有意義”之事都成了陳腔濫調,那多無趣阿!讓我想起作者劉梓潔在《父後七日》後記裡的一段話:「我相信,悲傷的、失去的、瑣碎難耐的,只要把它說得好笑,也就寫得下去,看得下去。也許,有些東西,可以透過寫,被轉化,或療癒。」私以為是對“讓人發笑之事”最好的注解,也許會是我以後寫作的目標風格。馮光遠的藏書也是以玩樂、興趣來閱讀,卻能讀出專業素養。讓人不得不喜愛這種閱讀方式。
韓良露 × 波希米亞人的書房
對韓良露來說,只要是讀書,都是讀閒書;任何知識都可以是玩樂。她的閱讀藏書生冷不拘,文學、科普甚至是生硬的分析理論都能當閒書來閱讀。自以為我的閱讀方向也是無所不包型的,但仔細回想,其實很多生硬的理論的書,也都只讀一點,或是連看都沒看。看來程度還是差很遠。我對於韓良露的印象,是從研究所時我的 老師拿了她的一篇文章來上課,說她的文章很好。因此對她留下深刻的印象,這次又讀到她的讀書藏書方式,也是非常喜愛,有機會應該去找些她的書和翻譯作品來讀讀。
較不欣賞
其中比較不欣賞洪禎國和陳蒼多兩位老師的堆書方式,其實也說不上不喜愛,畢竟書中所挑選的都是愛書人。可能心裡比較不喜歡就這樣把書堆在那裡的感覺吧。不過陳蒼多 老師說的「承認自己就是喜歡買不愛看」倒是直接的說中許多書蟲的心坎裡去了。而洪禎國 老師似乎是因為想要有自己的圖書館,才會累積了如此多的書本,每個月花三四萬在購書上,真的是很驚人。自己會不喜愛這種方式,或許也印證了自己並沒有想將自己的收藏蓋成圖書館吧。
有趣
另外我觀察到一件小小的事。若將書中所選的書蟲分為男人和女人的話,我發現男人在對於藏書較為感性,會因為欣賞書的外觀而蒐集,且較會將書本累積不丟。而女性反而較為理性,收藏書本較重實用,對於清理不要的書較為俐落。這只是自己覺得有趣的一個小發現,當然這可能和書中所取樣的人物有關,並不是所有的男女都是這樣分類。
想成為怎麼樣的人
看完愛書人的收藏方式後,希望自己能夠不囿限於書本,認清書只是一種承載知識的工具,而不是一個該貢在書架上的物品。既然是工具,就要善用,這才是對待它最好的辦法。不要讓書本成為閱讀的主人,而是自己才是書本的主人。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,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。
我不再追悔我沒看過哪些書,而是要不斷精耕自己所擁有的知識。人的時間是一定的,不論如何神通廣大,也不可能樣樣精通。好好挑選所要的書,善用它們,吸收的越多越好;當心思轉往他處,則書本的功用也業已完成,這時則應該讓它所承載的知識去帶給其他人,或是經回收之後去承載其他的知識。不再執著於擁有書本,不論有無,都永遠是個愛書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