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

《我的小探險》—讀後感

更多有關 我的小探險 Change Your Life Through Travel 的事情

旅行、探險等字詞對我來說一直都有一種神祕的吸引力,不曉得前方會有什麼新奇的事物在等待著我們,不知道會不會遇到什麼難以忘懷的事物。因此即使我不是一個旅遊達人,也沒有許多私房景點,卻仍然對於旅遊文學感到難以抗拒。冀望在旅遊達人的經歷裡,擷取出旅行的精華。當然,總有一天,我也會靠自己踏上旅程,寫出自己的心得。

《我的小探險》不論是書名,還是封面,都深深吸引著我,所以當下我就直接將其買回家了。閱讀之後,了解《我的小探險》並不是所謂的旅遊指南,而是提醒我們在旅行之中應該保持著開放的心態,去感受與接受所遇到的一切。其實我並不相信人生會就此改變,改變需要一些持續和堅持,有些事開始很容易,但要做到內化就需要一些堅持和熱情;但我相信旅行確實可能會給予改變的一個起點。《我的小探險》之中旅人的心得也讓我有了一些感想,甚至是對於人生的重新定義。

我開始思考:什麼是旅行?是一定要遠渡重洋?還是在家附近散散步就也可以稱為旅行?旅行可以找到自己?旅行的感動要如何永久的保存呢?

我想,我們之所以活得越來越封閉,是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怎麼想,生活中各種「禁止通行」的標示,也讓我們放棄了嘗試。--p101

旅人芭比這樣說。不要害怕嘗試,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人生活,可以發現原來人生還有這種選擇,跨出舒適圈挑戰自己,或是重新定義自己;嘗試著暫時不當自己,來發現自己不同的面向。單獨上路,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陌生的地方,傾聽自己的內心,我想這大概是旅人們所謂的找自己。

我始終相信,假如一個人連什麼事對自己是「必要的」都說不清楚,不懂捨棄任何該捨棄的,他很難弄懂人生的道理。--p072

旅行之後呢? 不是所有旅行感想都能應用在生活之中,或是發現那並不是自己的目標。記得思考什麼對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,選擇自己想要的,關於其他,就讓他成為美麗的回憶,或是自己的下一個目標吧!

做一件事的時候,當你心裡更清楚自己在做什麼,就能讓這件事做得更好,能讓你更用心去觀察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。--p211

人是習慣的動物,不論回憶有多美好,回到了生活之中,很快就會被重要的事給擠壓掉大部分的時間,而慢慢的遺忘。所以旅行的記憶也是需要「處理」的,將旅行的故事、心得寫下來,提醒自己,這樣做還可以加深旅行後對於自己的影響和內化。

勇氣不是不恐懼,勇氣是─雖然害怕,仍做出正確的決定。--p144

記得當初讀到這句話時心裡的悸動。不曾思考過何謂勇氣,卻在這本旅遊文學中看到我很喜歡的定義。當你恐懼時,卻仍然踏出了你認為該做的那一步,那就是勇氣。對我而言,勇氣就是即使知道自己寫的不好,卻仍然持續下去。

最後,如果讀完了這本書,還沒有打算踏上旅程,那至少也要保有旅人之心,睜開旅人之眼;敞開自己的心去體驗一切,保持好奇心,我相信所有的舊東西都可以有新的發現。就像我開始溫習這些我讀過的書時,都會有新的感受。只要有旅人之心,在哪都會有旅行的感受。

一個人之所以會踏上旅途,是為了自我養成,如果所謂的養成是去鍛鍊我們那最內在的、對永恆的感受。--《卡謬札記 第一卷》



我將踏上旅途。

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

《鬼太郎之妻》--只要結局圓滿,就是幸福的人生!


更多有關 鬼太郎之妻 的事情
  • 作者:武良布枝
  • 譯者:陳佩君
  • 出版社:新雨
  • 出版日期:2011年05月15日
  • 語言:繁體中文 ISBN:9789862270882
  • 裝訂:平裝
我在看完日劇的《鬼太郎之妻》之後又跑去買了一本書回來看。書是很平實的紀錄,文字非常的平淡。這時候不得不佩服日劇真的厲害,能夠把很多橋段改造結合,甚至創造了一些人物,雖然可能不完全忠於事實,但可以給很多片段一個解釋,能夠感動人,還可以創造某些搞笑的片段來取悅大眾。雖然是這樣說,但書本還是補充了非常多電視劇不會給你的背景資訊,可以讓我們更了解作者心裡的想法。

武良茂 (筆名水木茂) 和武良布枝在相親後五天就決定結婚了。記得我在看日劇時感到非常的驚訝,這真的是現代人難以想像的事情。到了水木茂當時還很破舊又什麼都沒有的房子時,武良布枝也沒有嚇得跑回娘家,而是很認命的打點家裡的一切,和貧窮抗戰,曾經被斷電,米用賒帳買的,頻繁的進出當舖,還有連小孩的奶粉錢都沒有,這些她都沒有怨言還是陪在水木身邊。這可能和她逆來順受的個性有關,也可能如她說的,她被水木茂那拼命且專注於畫漫畫的背影所打動了,水木的背後飄散出一股不可思議的氣息,大概就是現在人們所稱的「光環」吧。看著看著彷彿會被吸進去似的,而我也逐漸對這個身影抱持著敬意。看到這段時心裡想,女主角戀愛了。

在出租書界非常低迷的情況下,水木茂雖然拼命的畫著漫畫,可是不但賺不到什麼錢,還會被批評得一蹋糊塗。但就算這樣也能繼續堅持下去,除了非常強大的信念之外一定還有某些東西在支撐著;我猜一部分是他遇到了某些非常欣賞他的編輯,像是書中的櫻先生說:「水木先生,這是一部很了不起的作品阿。其中蘊藏了極大的能量,畫筆的筆觸和內容都非常棒,雖然不暢銷,但也不必灰心喪志。」。還有他對於歌德哲學的理念和在戰場上想活下去的意念,印象最深的是「無法靠精神的意志力獲得成功的時候,只有等待好機會的降臨。」這句話,好像也在提醒我,好好打好基本功吧!不怕機會不來,只怕你不夠資格讓機會來找你。

終於成功了


經過了數年的辛苦日子,水木終於被講談社 (日劇中為雄玄社) 看上了,編輯上門邀稿,不過要水木畫宇宙題材的漫畫,但水木以不擅長畫宇宙題材斷然拒絕了。看到這裡,心臟真的都快停了,雖然明明知道結局是好的,但還是會被這種突如其來的決定給揪到一塊。原來水木說他想起了那些同行的漫畫家,把不擅長的工作也接了下來,結果是馬上就出局了。不得不佩服水木茂在遇到巨大的機會擺在面前時,還能夠保持冷靜,拒絕不擅長的題材,篩選出自己最能夠發揮的題目。結果如他所料,講談社又再次去找他,題材也讓他自由發揮,而他也把握機會以《電視小子》一戰成名獲得年度漫畫獎,也才有之後的經典漫畫《鬼太郎》問世。

成名之後


不知道為什麼,日劇看到水木被頒發大獎這裡的時候有種已經結束的感覺。不過還好,之後的劇情還不算乏味。水木茂在得獎之後仍然不改其專心的程度,但其實心中是很孤獨的,害怕只要一鬆懈就會回到過去的窮日子,於是他工作來者不拒,工作室甚至是24小時輪班。原來成功不是就能放手過好日子,而是有更加巨大的光環和責任加在你的背上。在這時水木茂經歷過過勞昏倒,突然接不到工作的低潮,還好靠著調整自己的負荷和家人支持下能繼續下去,在沒有工作時也能打起精神來儲備妖怪的畫像,為之後的事業打下更好的基礎。

感想


看日劇時,整部作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木茂那專注的背影、面對困境和機會出現時的冷靜,和固執樂觀的態度。他給我最大的啟示是,要做好自己的基本功,在面對機會時也不要失去冷靜接下自己不擅長的工作,或是太急著想要成功而抄捷徑。記得在日劇中他對他的助手說:如果很快就成功,但一下子就消失了,那樣又有什麼意義呢?

另外看書時,也覺得武良布枝的逆來順受和不離不棄也同樣令人感動,她寫到不論在多麼艱辛的處境,我都沒有心生與水木離婚的念頭。不管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路,都不可能是從頭到尾一帆風順的吧。人生並非取決於最初的起跑點,而是應該如何活出自己所選擇的人生。也許真如她所說,「只要結局圓滿,就是幸福的人生」。


不過我心中偷偷猜想如果今天布枝遇到的是一個好吃懶作的人,她還是會靜靜的待在他的身邊嗎?應該是不會吧!不論現在有多麼窮困,都要保持好自己的持續努力,掌握住最重要的東西,不論是態度、技術還是內容,讓別人看見你的努力才有辦法相信你能夠給她一個圓滿的結局,也才會跟在你的身邊。

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

《越讀者》—自己的第一條閱讀道路

More about 越讀者
  • 作者:郝明義
  • 出版社:網路與書出版
  • 出版日期:2007年05月03日
  • 語言:繁體中文 ISBN:9789866841026
  • 裝訂:平裝

前言:


在大學四年級時,我開始了我的雜食閱讀。當時對於很多領域都覺得很有興趣,現在想想這似乎是一個災難的開始。因為我開始胡亂買書、讀書,對於很多領域都只摸到毛,甚至連毛根都還沒看見,注意力就被別的興趣吸引走,我竟然還對於這樣的狀況感到自豪,幻想著會成為怎麼樣的博學家。直到讀到《越讀者》,這些虛妄和幻想才開始慢慢的沉澱下來,我的閱讀也開始有所收斂,雖然還是一樣在亂找亂讀,但也開始累積與留意我的第一條路。在這次重新閱讀,也讓我想起一些重要的東西,可以說每次閱讀都有一些收穫,讓我覺得非常值得花時間閱讀。

這裡,我想介紹感觸最深的兩個部份。分別是在此書PART 2裡,作者將閱讀比喻為飲食,藉此來檢查一些最基本的閱讀觀念和習慣,還有如何開闢出自己在閱讀叢林裡的第一條道路的主題。

四種閱讀飲食


一個人經歷的三個飲食時期:

第一個時期:別人餵食
第二個時期:自行覓食
第三個時期:培養個人的飲食品味

四種飲食:


主食─生存需求的閱讀
為了尋求在職業、工作、生活上,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。

美食─思想需求的閱讀
不求針對你人生的現實問題,提出直接的解決之道,然而,卻可能幫助我們從一個看來間接,但是卻非常根本的方向,思考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麼。

蔬果─工具需求的閱讀
為了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了解的字義、語義、典故與出處,而進行的閱讀。

甜食─休閒需求的閱讀
閱讀就是為了娛樂、消遣,是一種休閒活動。

另外,作者將教科書歸類為經過提煉出來的維生素,因為維生素原本即可由天然食物中獲得,並不是一定非要不可的。

這些分類並沒有那麼客觀與截然。對你是主食的,對我可能是美食的;對我是美食的,對他又可能是甜食。這只是作者根據自己閱讀需求而做的。你可以另外定義你自己的四種飲食。只是要記得:不論你如何定義自己的四種飲食分類,不要忘記兩件事:
一、總要有主食、美食、蔬果、甜食的四種分類。
二、飲食貴在均衡。不論你如何區分,總要維持均衡的吸收。

閱讀的第一條路:


怎麼找出你的專門閱讀興趣?
一、選一個你感興趣的閱讀題目。題目儘量不要大,而要小,譬如「做愛」、「飛機」、「咖啡」。不知道怎麼選?想想你印象中為什麼事情感動過,懷疑過,好奇過,夢想過。這些都可以是你的一個閱讀題目。
二、利用這本書Part 3Part 4談的方法,針對你感興趣的這個題目,設法從書店及網路上找出一種到三種你覺得必讀的入門書。
三、把這個題目裡一到三本入門書,利用「熟讀精思」的方法仔細閱讀。這些書,搭配著相關的網站,你自然會發現接下來應該繼續閱讀的書種。
四、不論是從一開始,還是到這個階段,還是在接下來的過程,都最好認識(至少) 一位可以在這個題目上給你發生一點引路、印證的人。不時跟他請教一下。
五、你要設定個時間表,逐步收集閱讀四、五十種書。這些書最好要涵蓋「主食」、「美食」、「蔬果」、「甜食」四個面向。
六、除了書籍之外,也盡可能地從網路上收集就這個題目有過的重要整理及討論資料。收集的時候,盡量從古至今,從中國到西方(及其他地區),包含你能使用的各種語文的。
七、分別用「不求甚解」、「觀其大略」、「熟讀精思」、「八面作戰」三個方法,把這些書籍與網頁做個整理與吸收。可以先就各種書,再就這個主題領域的全貌整理出心得。
八、然後,你到了要給自己驗收的時候。
九、接著,你要去找這個領域裡,大家公認當代研究最頂端的幾個人的最新文章或書籍,看看她們所說的是否你都已經明白,你所思考的,是否已經可以和他們交談。
這個時候,你知道,自己算是有了一個「專門的閱讀興趣」,好像在密林中開出了第一條通道了溪邊汲水點的路。

沒有開出第一條路,你所有關於閱讀的熱情,只是假象;你所有關於閱讀的力量,只是虛幻。

這本書還提到了非常多的閱讀層面,像是越界的閱讀、選書的方法、筆記的方法、閱讀時間的分配、網路與書本、小說、圖像、詩,甚至還有少讀一點的理由等,這些都有作者自己的想法,和過往閱讀的整理,就算自己不使用,也會是個很好的參考。

後記與感想:


當我讀到「你所有關於閱讀的力量,只是虛幻」才開始檢視起自己的閱讀,不做筆記、沒有心得感想、對於作者所說的全盤接收,毫無反駁與驗證。這樣下去,就算讀了幾千幾百本,也不會有所改變,可能最多只能在別人面前耍耍嘴皮子賣弄一下讀過的幾個佳句警語,卻毫無思想。這才開始慢慢的整理起來,這一整理,才發現是個浩大的工程,但這工程卻是踏實愉快。

我曾經推薦過這本書給身邊的一些朋友,但大都不是很感興趣。他們給我的理由是:只想讀自己有興趣的書、一本教你如何讀書的書,聽起來就很無趣。讓我覺得很可惜。畢竟閱讀如果只是為了工作,好像失去了一些美感;但僅為了消遣,又好像失去了深度。在我所摘出的兩個部份裡,告訴我們如何去建造我們的知識系統,有了第一條路,和不偏廢的均衡飲食,慢慢地搭建起知識金字塔。書中說:「理想中的讀者,既能博大,又能精深。精深的方面,是他的專門興趣。博大的方面,是他的旁搜覽博。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,精深要幾乎推他獨尊,無人能及。」這或許又是最終極的部份了。

記得在讀心智圖相關的書時,書中說所有的知識最後都會連到一塊。在看完作者說的第一條路後,發覺這條路似乎是將所有知識連在一起的主要道路,蔓延出不同叉路上的城市,就是不同的知識領域。由此我們藉由主要道路去觀光、旅遊、深度旅行就再也不會迷路,因為只要找回自己的主要道路就可以了。

最後,不論是否因此就拿起了這本書展開需要用力的閱讀,或者還是繼續只讀著輕鬆有趣的書,甚至不讀書,都沒有關係。條條大路通羅馬,閱讀也不侷限於書本,只希望大家心裡因此有了一份地圖,當哪天能夠出發時,可以有一個憑藉,不用再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路。希望大家越界愉快。

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

《父後七日》--想起

更多有關 父後七日 的事情
  • 作者:劉梓潔
  • 出版社:寶瓶文化
  • 出版日期:2010年08月04日
  • 語言:繁體中文 ISBN:9789866249174
  • 裝訂:平裝
 




最後的送行,卻是荒謬的遊行。作者父親的最後一口氣,在名義上是別人決定的;在旅程中,甚至是別人決定自己什麼時候該哭,什麼時候不該哭,當作門面的罐頭塔,在艷陽下爆破。隨著喪禮的推移,插播和父親有關的著過往回憶,作者看似早已做好心理準備,對於感傷輕描淡寫,甚至戲謔的說,以前都聽人家說,累嘎欲靠北,原來靠北真的是這麼累的事。

「我經常忘記。」她說。

但原來自己的遺忘,不是忘了傷痛,想忘記的是親人這次真的離去了。原來最深的傷痛不是在送行,而是在拉開距離,以為忘記時的突然想起,埋藏在習慣的生活中,卻赫然想起應該在那裡的那個人,早就不在了。下意識想幫爸爸買條黃長壽的念頭,讓悲傷爆發淚流不止。原來刻在生命中的人掉落了,是這麼樣的痛。

想起


想起奶奶過世時,我正是國中血氣方剛之時。於是送奶奶走時我沒有哭,我覺得幹麻哭,奶奶終於不用再受苦,只是心中有股小小的失落。直到幾年過後,腦海中仍然不時浮現奶奶曾經哭著對我說,我看不到你上高中了。記得我當時不知所措,只能胡亂安慰,說妳一定會看到我上高中的。



只是,事與願違。妳還是先走了。於是我想起時總是眼淚盈眶。



或許我不會被療癒,也不需要療癒,這不是傷口,是我珍貴的一部分。突然覺得我寧願每次想起妳時,都有淚水在眼眶中打轉,也不要像是談論別人一樣的談論妳。



每次想念妳時,都會想跑回去看看,只是原本有著紅磚外牆的小平房,那個我原本要跳著按門鈴,到後來可以掂著腳尖按門鈴,最後來可以只要站著按門鈴的小房子,已經被改建成了豪華住宅。停在那門口,我似還看見小時候的我,在門口奮力的跳著,還在那院子的小小水溝邊,自己玩耍。過去每到過年,舅舅阿姨都會齊聚一堂的畫面也已不復見。記得曾經妳在和舅舅阿姨打麻將時,還小的我居然對著妳的牌說,怎麼有好幾個大飛盤(一筒),於是妳緊張的叫我去別的地方玩,不然就乖乖的不能講話。



時光推移,我也漸漸的習慣了身邊的改變。記得在花蓮唸書時聽過作家林宜澐的演講,他說,死亡只不過是見不到罷了。好像是這麼一回事,但又好像不是。對於健在的家人朋友,還多了一份期待,期待下次的見面,但對於死亡,就只剩下回憶。所以我坐在這裡沉入回憶裡,但終究得上岸。

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

《失意錄》—Paul Auster 作家掙扎之路

這是我閱讀的第一本保羅‧奧斯特。當下的我被他深邃的文字所吸引,而不是被他剛開始多采多姿、四處遊歷的人生。保羅‧奧斯特的文字像是一個富有磁性的男低音在我耳邊朗讀。於是我開始聽保羅‧奧斯特訴說他的前半段人生。

當一本書名為「失意」之時你為什麼會想看它?是想找一位同病相憐的人,和自己互相依偎,還是想找到自己失意的影子,期待著作者給予自己人生的建言?又或者我們已經知道保羅‧奧斯特是一位成功的作家,所以好奇他是為什麼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作家,他經歷過了什麼,又遇到了什麼。我們喜歡看別人堅持至成功的故事,就好像我們馬上就能如法炮製,就好像我們很快的也會跟著成功了。

但保羅‧奧斯特在《失意錄》沒有告訴我們太多成功的秘訣,甚至沒告訴我們他之後成功的故事。他並沒有謳歌他年輕時的工作與遊歷給予他多少寫作的靈感,也沒有歌頌他有多堅持專注於他的寫作生涯,我們看到的是一場真實的生存掙扎。關於錢的問題,持續不斷地壓迫著他,雖然這只能怪他自己的抉擇。「因為一直以來我都太看重時間而太不看重金錢,以致最後落得既沒有錢又沒有時間。」他說。

但我們由故事中感受到一種天真莽撞,一種衝勁和堅持。天真,因為誤以為自己可以永遠一人飽,全家飽,於是不知金錢重要。衝勁和堅持,在於沒有忘記自己唯一的夢想,即使遭遇令人窒息的一連串挫敗。最後,他的小說出版了。「為混飯吃而寫書之舉到此為止。出賣靈魂之舉到此為止。」他說。於是我知道,《失意錄》是成功者對於過往苦悶的打包,訴盡一切抱怨,然後拋諸腦後。

成功不美,失敗也不美,美的是邁向成功的過程。於是心中悄悄希望自己在未來也能寫一本屬於自己的失意錄。

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

《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》-- 看見延遲享樂背後的價值

更多有關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的事情
這是一本很有啟發性的小書,它開啟我的好奇心,也促使我開始大量閱讀。作者使用平易近人的小故事來包裝一個大道理,他的中心思想來自於史丹佛大學著名的“棉花糖實驗”,他的講的就是「延遲享樂」的重要性,你能不能為了明天的成功犧牲今天的玩樂。

作者的演講影片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
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他的棉花糖守則:

棉花糖守則:


要預測一個人未來成不成功,能不能延遲享樂是很重要的指標。

成功的人說話算話。

不要一開始就把棉花糖吃掉。
等待對的時機,這樣就可以吃到更多棉花糖。

凡事要從長遠來想。一塊錢的倍數累積三十天,會超過五億。

要從別人身上得到你想要的,一定要讓別人想幫助你,並且信任你。要讓別人按照你的話去做,最好的辦法就是說服他們。

成功看的不是你的過去或現在。當你願意開始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時,就是成功的開始。

目標+熱情+行動=平靜

最後記得今天你所做的選擇,會在明天帶給你大大的收穫──只要,你別那麼急著……吃掉棉花糖!


另外還有實行六步驟

1.          你需要做什麼改變?

2.          你的強項和弱點各是什麼?

3.          你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?找出五個主要目標,把它們   寫下來。然後再寫下你需要怎麼做 才能達到這些目標。

4.          你的計畫是什麼?把它寫下來。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目標,絕對沒辦法完成它。

5.          你打算如何進行你的計畫?你願意在今天、明天、下個禮拜、明年做些什麼,好讓你的目標完成?

6.          不屈不撓,堅持到底

感想:

激勵人的書終究是激勵人的書,你可以在裡面看到很多很多讓人躍躍欲試又看起來輕而易舉的故事,但一切都不是這樣簡單。所以在看完棉花糖之後我又讀了很多很多「教你如何成功的書」,夢想自己可以明天就成功、尋找一蹴可幾的成功。這些書永遠都只能告訴你一些很棒的道理,給你一些人生的選項。但終究只有你能做選擇。


我終於認命的知道專注和持續累積的重要,最重要的是找到你想要堅持的夢想,找到你願意為之堅持的事,在計畫之後趕緊開始進行,堅持每天都做累積經驗,而且還要不斷改進。在《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》裡說到「想要在任何複雜困難的領域達到世界頂尖地位,至少得花上十年的工夫。」因此在擬定好計畫後,要好好把握時間,馬上開始。然後是專注和持續,我想持續是最困難的。常常在感覺不到自己進步的時候拋下想建立的習慣,或是在某天打破了自己設定的規則之後因為「管它的效應」從此將習慣揮棄。所以一定要改進,當你發覺自己持續不下去的時候,就想個方法讓自己持續下去,而不是光靠意志力去硬撐,也不該垂頭喪氣就此放棄。想想自己的初衷,或許你的方法可以做些改變來更好繼續下去,重要的不是一天變成超人,而是要累積成為專家總之你就是持續並完成你的目標。

距上次讀完棉花糖已過了三個年頭,這次重讀棉花糖卻有另一種感觸。原來它已經告訴了我這麼多,但我卻只能了解其中一點點。我很多朋友不願看書的理由是覺得看了沒有用,和書中寫的道理都知道了,幹麻還要去看它。但我現在終於知道,真的開始行動之後,才能真正體會書中的道理。可惜語言並沒有辦法區分聽到的知道和真正行動的知道。

棉花糖守則已經告訴我們堅持和長遠的重要,但我卻還在向外尋找。另外記得,延遲享樂並不是說你只能死守著棉花糖一定不能吃,而是要懂得不只馬上吃掉眼前的利益,而去收割之後更大的果實,適時享受成果,會是讓你持續下去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。讀完棉花糖,不會馬上讓我的生活有很大的改變,但現在會讓我面對事情時,會不斷問自己:從長遠來想,這是我想要的嗎?我是不是在吃掉我的棉花糖呢?

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

《關於跑步,我說的其實是……》—看村上春樹說自己

更多有關 關於跑步,我說的其實是…… 的事情

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跑步的書,這是村上春樹透過書寫他跑步的過程,所描繪出來的一部分自己的人生。


在拿起這本書之前,心裡其實有些既期待又怕受傷害。因為之前曾拜讀過村上春樹的《挪威的森林》後,發現自己實在是無法融入劇情,思考過後,自認為是無法了解作者的故事性,也無法了解角色的心理世界。這可能和不夠了解日本有關。不過雖然看不懂村上春樹的小說,卻在其中看見作者對於人生的巧妙譬喻描寫非常驚艷。可能因為這樣,所以在我閱讀這本散文集時,非常愛不釋手。雖然當時說不出為什麼。現在回想,或許因為自己也是一位愛運動的人,所以憑藉他的文筆也看見了一部分自己的心情,有種被了解真好的感覺。他對人生的深刻描述,每讀一遍都仍有不同的體會。

在這本書中,村上春樹藉由跑步來訴說了許多他喜愛的事物。就好像利用「跑步」這東西當做一個樹幹,將關於創作、自己的個性還有對人生的態度通通依附於其上,開枝散葉。

感受最深的是關於創作的部分,村上春樹說最重要的是才能,之後是專注力,再來是持續力。專注力和持續力是可以透過後天養成,訓練自己提升的。不斷地磨練專注力和持續力,也能一定的去支持才能的不足。當然會有想偷懶的時候,於是他說:『日常的跑步對我來說,就像生命線一樣的東西,不能因為忙就省略,或停跑。如果因為忙就停,一定會變成終身都沒法跑了。因為繼續跑的理由很少,停跑的理由則有一卡車那麼多,我們能做的,只有把那「很少的理由」一一珍惜地繼續磨亮。一找到機會,就勤快而周到地繼續磨。』很久以前看到這句話只是很有感覺,現在再看了一次這句話,我會不斷問自己,你那「很少的理由」是什麼呢?如果真的值得繼續下去,就找出它,“無論如何”都不能放棄它。


因為跑步,所以有現在的村上春樹。而村上春樹寫跑步,所以讓我稍微懂了他一些。這本書讓我看見一個奮力不懈、堅持到有點固執的作家,也教會我由另一個視角去寫我自己。在《村上春樹雜文集》中,村上春樹另外用了「炸牡蠣理論」來說自己,他說:您藉著寫炸牡蠣之間,就會自動表現出您和炸牡蠣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距離感。那,追根究柢說來,也就是在寫關於您自己了。似乎「我」這種東西實在太過抽象,所以必須要透過某樣東西才能照映出他的實體。當然不必要是跑步,也不必非是炸牡蠣不可,甚至不一定要是你賴以維生的技能,而是某樣自己真心喜歡的事物。跑步之於村上春樹,猶如羽球之於我。我藉由打羽球也認識了很多朋友,畢業之後,也藉由羽球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競爭心。所以我會繼續珍惜可以打球的日子,好好看清我和羽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距離感。

另外我也會繼續去書寫,和整理自己,鍛鍊自己的專注力和持續力。村上春樹說,寫出來的東西能不能達到自己所設定的基準,比什麼都重要,而且是無法找藉口的事情,對別人或許可以想辦法適度說服,但對自己的內心卻絲毫也無法矇混。在這層意義上,寫小說和跑馬拉松很類似。基本上,對創作者來說,動機是確實在自己心中安靜存在的東西,不應該向外部求取什麼形式或基準。我想,就是還沒達到基準,才更要繼續寫,繼續改進,就像還沒練成人魚線,你更要努力練一樣。當你達到了基準,就會有更高的水準在等著你挑戰(不過我不知道人魚線之後還有什麼)。路還很長遠就如彭明輝教授說的,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。好好持續下去,至少可以達到某個自己的高度,形成自己的風格吧!我是這樣想的。

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

《並不很久很久以前》--幾米黑白插畫集



這本書是幾米集結了二O O O到二O O二年左右為報紙文學副刊畫的插圖,裡面也有幾米談了一些關於創作的努力和理念。書裡都是黑白的圖畫,我認為黑白畫非常能襯托出幾米的風格,所以馬上就去買一本回來翻閱收藏,因為以後應該不會再有幾米的黑白插畫集了。


第一次接觸到幾米的作品是《向左走‧向右走》,開始喜愛和收藏幾米的作品卻是在讀過《又寂寞又美好》這本書之後。幾米的繪本大部分都是給成人看的。他的故事裡,主人翁大部分都深陷在某種困境之中,畫中總是透出淡淡的哀愁和某種孤獨,但在許多時候,卻在困境之中看見美麗的風景。

《並不很久很久以前》的畫裡都透出一種幾米式的淡淡哀愁,一種沉思的表情,即使畫中的人物在微笑。不知道為何我會喜歡這樣的作品,也許我只是附庸風雅,為賦新辭強說愁,也許就只是喜歡。喜歡幾米的圖畫還有一個原因,那就是所有的人物的情緒都不會太超過。不論你是哭笑怒罵心碎恐懼,都還是被凍結在屬於你情緒的那一頁裡,嘎然而止,永遠不會濫情,不會像是電視戲劇那般,非哭到斷腸不可。

幾米的文字如詩,也像他的圖畫一樣,淡淡的卻很深刻。記得他在《幾米故事的開始》中有提到,他總是看著圖畫,用錄音的方式講故事。關於他的文字作品我最喜歡的是《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》

缺口
所有的悲傷,總會留下一絲歡樂的線索。
所有的遺憾,總會留下一處完美的角落。
我在冰封的深海,找尋希望的缺口,
卻在午夜驚醒時,驀然瞥見絕美的月光。--《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》

《並不很久很久以前》中的文字則比較偏向於談幾米關於創作和插畫的故事,雖像老生常談,但也很棒。像幾米就說他超喜歡畫畫的:

我超喜歡畫畫的,所以犧牲很多事也不覺得可惜。
我超喜歡畫畫的,所以最多最棒的時間都留給畫畫。
我超喜歡畫畫的,所以才不會被創作的痛苦和沮喪給擊倒。

我想,任何有夢想和喜歡做某事的人,都可以拿來照樣照句,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呢!另外他還談到創作,他提到盧貝松導演說:創作劇本就像健身一樣。比方說每天固定練兩個小時,一開始一定痛苦萬分,看不到任何成果,全身痠痛。但持續一個月後慢慢感覺肌肉有了強度,身形出來了。兩個月後所有的成果變得美好,三個月後可能已經可以展示讓別人羨慕了。四個月後走在路上虎虎生風,驕傲得不得了,於是覺得應該慶祝一番,所以放三個月的長假大吃大玩。等假期回來後,一切也都毀了,必須又從可怕痛苦的起頭開始鍛鍊。盧貝松說他每天固定時間寫劇本,天天都得練身體,沒有放縱的長假。

不論是從文字還是圖畫之中,我都從幾米那裡得到了許多。有人不解我為什麼會喜歡幾米,他的許多作品是這麼的哀傷,甚至灰暗。但我認為,這樣子的幾米卻帶領我坐在絕望中,看見令人驚喜的美景。

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

《逛書架》與《逛逛書架》---小小書蟲的偷窺

更多有關 逛書架 的事情
更多有關 逛逛書架 的事情


這兩本書多多少少滿足了小小書蟲我ㄧ部分的好奇心。可惜的是這兩本書皆已絕版,因此我在無法將它們帶回家,在家裡慢慢的逛各大書蟲的書架;只有趁著在南台科技大學圖書館唸書的空檔,來略窺一二。雖說閱讀是很私人的事情,但有機會看看各懷絕學的大書蟲們是如何挑選、淘汰和收藏書本,好讓我能有所參考效法,也是不錯偷窺機會。各大書蟲們不愧為是愛書人,看到書裡圖片的書海浩瀚,實在是很想在去多買個幾打書!(大誤) 在這裡挑選了幾位較為喜愛,和較不欣賞的愛書人收藏方式和大家分享。


喜愛


張大春——說書人的書架導遊

收藏約兩萬冊書,但整齊有管理。屋不言客,書不借人。可以說他的書本從來不借人的,而且這個規矩六親不認。可是他每年會選出幾百本書送人。或許我欣賞的是他所獨有規矩。雖然有點令人討厭,但朋友相信也能體諒,畢竟兩萬本書如果一亂,那必定有許多書本無法再見天日。

謝碧鶴——五感的饗宴

她清書俐落,而且是個行動派的愛書人。不僅僅是看過書就罷了,她還會堅持將實品做出來。而她清書俐落,之前關心過的主題,如建築、攝影和文學等大部分的書都被她所清掉了。只留下幾本特別的珍藏。目前她的書架上幾乎都是她所鑽研的飲食書本,和其他關心的主題書本。不知道為什麼,我ㄧ讀到介紹她的文章,就非常地喜愛這種閱讀方式。如此專注於一件事,專注到一定要親身去體驗品嚐,如她親自去茶農家裡學煮茶、烘茶;又能如此灑脫的放下以前的包袱,猶如知識皆已烙印在她的腦海中,書本什麼的皆為身外之物,即使曾所費不貲,卻都已無需掛懷。

馮光遠——眾樂樂的王國

我最喜歡他的一句話,他說『這世界充斥太多「有意義」的事情,能否讓人發笑其實更重要。』仔細思索,頗值得玩味。道理講來講去,所有“有意義”之事都成了陳腔濫調,那多無趣阿!讓我想起作者劉梓潔在《父後七日》後記裡的一段話:「我相信,悲傷的、失去的、瑣碎難耐的,只要把它說得好笑,也就寫得下去,看得下去。也許,有些東西,可以透過寫,被轉化,或療癒。」私以為是對“讓人發笑之事”最好的注解,也許會是我以後寫作的目標風格。馮光遠的藏書也是以玩樂、興趣來閱讀,卻能讀出專業素養。讓人不得不喜愛這種閱讀方式。

韓良露 × 波希米亞人的書房

對韓良露來說,只要是讀書,都是讀閒書;任何知識都可以是玩樂。她的閱讀藏書生冷不拘,文學、科普甚至是生硬的分析理論都能當閒書來閱讀。自以為我的閱讀方向也是無所不包型的,但仔細回想,其實很多生硬的理論的書,也都只讀一點,或是連看都沒看。看來程度還是差很遠。我對於韓良露的印象,是從研究所時我的老師拿了她的一篇文章來上課,說她的文章很好。因此對她留下深刻的印象,這次又讀到她的讀書藏書方式,也是非常喜愛,有機會應該去找些她的書和翻譯作品來讀讀。

較不欣賞


其中比較不欣賞洪禎國和陳蒼多兩位老師的堆書方式,其實也說不上不喜愛,畢竟書中所挑選的都是愛書人。可能心裡比較不喜歡就這樣把書堆在那裡的感覺吧。不過陳蒼多老師說的「承認自己就是喜歡買不愛看」倒是直接的說中許多書蟲的心坎裡去了。而洪禎國老師似乎是因為想要有自己的圖書館,才會累積了如此多的書本,每個月花三四萬在購書上,真的是很驚人。自己會不喜愛這種方式,或許也印證了自己並沒有想將自己的收藏蓋成圖書館吧。

有趣

另外我觀察到一件小小的事。若將書中所選的書蟲分為男人和女人的話,我發現男人在對於藏書較為感性,會因為欣賞書的外觀而蒐集,且較會將書本累積不丟。而女性反而較為理性,收藏書本較重實用,對於清理不要的書較為俐落。這只是自己覺得有趣的一個小發現,當然這可能和書中所取樣的人物有關,並不是所有的男女都是這樣分類。

想成為怎麼樣的人


看完愛書人的收藏方式後,希望自己能夠不囿限於書本,認清書只是一種承載知識的工具,而不是一個該貢在書架上的物品。既然是工具,就要善用,這才是對待它最好的辦法。不要讓書本成為閱讀的主人,而是自己才是書本的主人。
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,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。
我不再追悔我沒看過哪些書,而是要不斷精耕自己所擁有的知識。人的時間是一定的,不論如何神通廣大,也不可能樣樣精通。好好挑選所要的書,善用它們,吸收的越多越好;當心思轉往他處,則書本的功用也業已完成,這時則應該讓它所承載的知識去帶給其他人,或是經回收之後去承載其他的知識。不再執著於擁有書本,不論有無,都永遠是個愛書人。

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

《斷捨離》讀後感

更多有關 斷捨離 的事情

前言:

我住在一間小小的房間裡,裡面堆滿了雜物。從小我老媽就常常抱怨說你的房間就像是個豬窩一般,但我卻不想改變。因循著如此的生活習慣,我的生活週遭總是雜物很多,就連電腦也是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檔案,每次掃除之後也是很快就恢復散亂的原狀。某天夜裡,睡不著的我突然想徹底改變這一切。我起床刪掉了我電腦裡堆積著,又不會再動的垃圾檔案。就在這時候我想起了朋友提過的《斷捨離》這本書,於是就打鐵趁熱地馬上上網訂了這本書。

斷捨離:

《斷捨離》與其說是一本整理術的書,我卻認為應該將其分類為“生活哲學”還更加貼切。斷捨離在說的就是當下的自己與物品的對話,挑選適合留在現在的自己身邊的好東西。所謂的斷捨離就是瑜珈中的斷行、捨行與離行;斷行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,捨行就是捨棄多餘的物品。在不斷練習「斷」與「捨」,就會達到了離行─脫離對於物品的執著。

練習斷捨離的同時,其實也是在鍛鍊自己的選擇力,在看著房間裡都是自己親自“嚴選”而留下來的喜愛事物,心情也會跟著高興起來。在不斷汰換物品的過程,也會更加認識自己、提升自己,並珍惜陪伴自己的人、事、物。

後記:

在看著《斷捨離》的同時,我也一邊在收拾著我的房間。不斷的將以往堆積的雜物清理出來,並且盡快地送到它們能夠發揮用處的地方去。在整理的過程中,我才發現原來我這小小的房間竟然堆了如此多用不到的東西;不會聽的CD、錄音帶,衣櫥裡甚至還有已經不能穿的毛衣,數年沒穿過的衣服,不合尺寸的相簿。在整理過程的三天裡,前兩天還因為整理的太過興奮而睡不好,就好像迫不及待地想將過往不需留下的東西清掉。在丟得差不多時,我才發現自己的房間原來小歸小,卻還是能有舒適的空間,而心裡也隨著清掉房間裡的垃圾而變的開闊起來。當然,清理的過程也有一些東西會令我猶豫是否要送走,這時我都會打開《斷捨離》看看作者山下英子所寫的話:
  • 物品要使用才有價值
  • 物品在此刻需要它的地方才有用處
  • 物品要適得其所才顯美麗
看完這裡,我往往都能果斷的把雜物處理掉,並期望著它們都能到達最適合它們的地方。當然,我知道房間的乾淨並不是一次整理完就會自動保持這樣乾淨,而且人是很容易適應和放鬆的動物。因此我了解到唯有不斷地練習,當斷捨離化為生活的習慣,才能自然而然的保持著如此的平衡自在的狀態。